目前炒的炙手可热的物联网,在无线传输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为什么还是很少被应用呢?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发展不到位。市面上的确存在有不少可以选择的微型传感器,但是这些微型传感器大多还是难以用到专业领域。精度问题,稳定性问题,价格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同时,不同的行业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对传感器的规范要求,而这些规范中所要求的传感器往往功耗很大,并不适合制作成无线传感器。 要想真正进入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在微型传感器的研发制造上先取得突破,只有这样无线传感器网络才有可能被大规模应用,才有可能具有实际价值。 除了传感器技术,另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供电问题。当我们把传感器由集中部署改变为分散式部署时,供电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无线模块在功耗方面已经降得很低,但是因为传感器模块还没有微型化,因此我们还是会遇到供电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时,对系统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如果每个节点都配备大容量蓄电池和太阳能板,那么每个节点造价将大幅上升,也不切合实际。未来的无线充电技术和高效率太阳能板技术将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URL: http://groundwavesimulation.com/Torterra/ 最近正在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前怕不能如期毕业,所以我不得不给之前做的地波雷达的项目做个“壳”。现在看来美国教授也很吃这一套,弄个B/S的壳后,我终于能够顺利毕业了:) 该项目可以理解为是尝试用ns-2来仿真地波雷达。整个仿真系统是搭建在Linux下。先通过Grwave计算Path Loss然后再带到ns-2中做仿真。 整个项目后续计划是加入Dynamic Spectrum access,并用gh_noise计算噪声。--》但愿老板能够给点钱:) 有钱才有动力。 现有的前端GUI部分是一个星期赶工的结果,用的技术也是2年前的老技术了。没啥创新... 希望下次能够有机会尝试下令人激动人心的新技术,比如Tornado,Redis :)
人大脑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我平时鼓捣电脑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后就忘记了,但如果下次再遇到,就又要求助于google从而浪费很多时间。网上很多知识技巧不值得去花时间记忆,建立一个知识库来保存这些技巧知识是最好的方法。TL上面大家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给出了许多方案。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我曾经尝试过利用书签,自建wiki站点,Evernote,Dropbox等来建立知识库。但是始终觉得不够方便便捷。经过多次尝试,我最终选择了Zim wiki结合github和Dropbox来建立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Zim wiki(http://zim-wiki.org/)是一个跨平台的个人wiki软件,其linux版本非常好用,没有Evernote那些花哨不实的功能,呼出速度也很快,适合从网页或者终端中保存文字。用来作为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最合适不过。 但是Zim wiki缺少同步功能,所以我通过设置github来为其添加了这个功能。因为zimwiki中每个条目都是一个txt纯文档,所以只需要在平时使用的Notebook对应的目录下面设置git,就可以把内容同步到github上面。之后只需要再把git pull和git push这几个命令写成一个bash脚本,就可以实现自动同步了。
#syncwiki.sh
cd ~/knowledge
git pull origin master
git add *
git commit -m "new"
git push origin master
为了更加方便,我又修改了下/usr/bin下面的zim程序,在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 e.g. <ctrl>C while --server
print >>sys.stderr, 'Interrupt'
sys.exit(1)
中sys.exit(1)前面添加了
os.popen("sh ~/syncwiki.sh")
并将新程序保存为zimm,这样通过zimm打开的zimwiki在每次关闭wiki前就会自动与github同步了。你也可以通过添加crontab来设定定时同步。 使用github可以实现不同linux主机间wiki系统的同步,而linux与windows系统之间的同步我选择了dropbox。 Dropbox同步方法非常简单,将linux下面notebook对应的文件夹用ln命令做个链接,链接到Dropbox下面,之后在windows系统下面,设置zimwiki打开Dropbox的文件夹就可以。这种同步方法的缺点是每次修改后再次从另外一个系统打开zimwiki的时候会卡上几秒钟,而且如果两个系统同时修改wiki则会造成冲突,从而导致同步失败。 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其实一般工作的时候很少会linux和win系统同时去添加wiki。还是那句话,够用就好。
除了使用github,你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在线版本控制系统来实现wiki的同步。比如新浪的SAE。如果需要将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共享给别人,可以直接使用zimwiki提供的httpserver,直接共享成为网页。如果需要长期共享,可以去搜索zim wiki deploy(作者的blog:blog github地址:GitHub),这个人提供了将zimwiki转换为dokuwiki的脚本。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尝试使用ssh -X来远程启动zimwiki实现同步:)
又是好久没有写blog了。这学期一直在实验室忙来忙去,但也没有什么成果。学业其实很轻松,于是每天的生活简化为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时间长了,人也就跟着变得懒了起来。这次的匹兹堡之行因为要参加在那里举办的IASTE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会议,因为如果不去参会演讲则之前被会议接收的论文就不能被发表,所以这才成行。
幸运的是,我在匹兹堡的这几天天气奇好,温暖的秋日阳光和碧蓝洁净的天空让人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现在已是深秋,街边、公园里的树叶染上了金灿灿的黄色,风一吹,叶子就零零散散的落了下来,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停下脚步,周围的美景让我觉得时间仿佛停止了。
其实我对匹兹堡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那时刚从Megabus长途汽车上下来,背着登山时用的大包,茫然的望着一个陌生的城市。来美一年了,零零散散倒也去了美国不少城市,但是这次却是第一次一个人出发旅行。出发之前查了下google地图,发现从匹兹堡downtown的车站到我订的旅店要有50多分钟的路程。当时觉得50多分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走了20多分钟肩膀就被后面死沉的大包给压的生疼。从匹兹堡的市区往旅店的路是越走越荒凉,一下车周边还是高楼大厦,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破旧的公寓楼房。再走一段,就看到野生的浣熊从周围的草地上钻到了一个废弃的水管里。当时我就庆幸自己之前没有贪便宜订晚上11点的车票,不然要是有个黑兄弟在路上突然闪出管我借手机借钱的话....伴随着夕阳落下,我最终顺利走到了旅店,一路上都是破旧的建筑和小巷,算是我对匹兹堡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来去会场签到。进到会场,先到的人已经自觉地排了一个长队,一个个都是正装出席,唯独我是一身休闲装扮,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签完领取完材料后,我本打算老老实实听场报告,结果等了10多分钟被告知要推迟半个小时,于是直接闪人。出来会场后时间尚早,我就计划去周围转转。
一开始我的目的地卡内基梅隆博物馆其实就在匹兹堡大学的旁边,匹兹堡大学虽然不如卡内基梅隆大学那么有名,但是校区建筑却非常漂亮,配合着深秋的红叶和温暖的朝阳,则变得更加迷人。值得一提的是匹兹堡大学的Cathedral of Learning,是世界上第二高的教学楼。这座建于1921年的高达42层的教学楼,至今还在使用着。已经成为了匹兹堡的地标。
到了博物馆后发现周一闭馆,于是只好改变计划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CS专业排名很靠前,很多研究成果位于全球前列。不过这个学校校园并不大,整个校园色彩比较单一,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漂亮。有趣的是在移动机器人实验室的楼下放着两个无线传感器节点,貌似是进行水分数据采集的,盒子上还印有一个大大的二维码,可惜估计是学校内网,我用手机扫描后没法访问这个网站。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简单转了一下后,就出了这个校园,出来后突然想到应该去学校的礼品店买一件纪念品T恤。于是准备掉头往回走,但就在这时,我发现就在前面不远处有一栋非常漂亮的建筑物,很像是伊斯兰风情的宫殿。走近一看,发现原来是一座植物馆,叫做Phipps conservatory,回去查了下维基百科才知道,这又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物,始建于1893年。进到植物馆大厅,头顶是类似玻璃的结构,阳光从头顶的穹顶上洒下来。心情顿时大好,直接掏钱买票上楼开始一场计划外的植物馆之行。
这个植物馆除了有一般的植物温室以外,还有很多温室主题花园,这些主题花园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主题来选择花卉和陪衬以及装饰物。例如去年新建的兰花馆,里面就都是由各种热带兰花组成,各种花卉的布置非常考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还有一个日本花园,和一般的温室花园不同,它建在室外。花园里面的枫叶已经被深秋所染红,开始凋谢,可能是深秋最后的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有那么一瞬间,你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景色就在你的眼前,就在昨日心中印象还是破旧小县城的匹兹堡。
在植物园逛了大概有几个小时后就到了中午了。出来后便开始找吃的地方,路上经过了Schenley公园的Flagstaff Hill,整个山坡上出了一个练瑜伽的女子没有其他的人,公园里的树叶染上了金灿灿的黄色,风一吹,叶子就零零散散的落了下来,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停下脚步,周围的美景让我觉得时间仿佛停止了。
之后我从公园再次回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将整个学校的另外一半边逛了一遍。去Lulu's Noodle吃了午饭,到街旁的Caliban book shop买了一本书,就回到了旅店。开始准备明天的演讲和周五的考试。
第三天的主要任务是下午的演讲。上午我一直待在酒店准备演讲的PPT,因为这是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演讲,而且是要用英文演讲,所以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准备充分些。下午3点我前往了会场,3点半演讲正式开始。来美一年掐指算来也已经上台讲过6次,对英文演讲已经不在陌生。这次上台演讲因为准备充分,最后讲的也很不错。在接到组委会在演讲完毕递给我的证明后,我这次行程的最重要任务就算是圆满完成了。
第四天一早我就办了退房手续,背着大包前往卡内基梅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分为自然历史和艺术两个部分,因为时间有限,我就只逛了我最喜欢的自然历史部分。整个博物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主要是史前生物和地质矿石的展示,这些在之前去华盛顿DC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看过一遍了,草草掠过。第二层是美洲动物的标本,里面从棕熊到麝鼠再到海象海狮,各种动物应有尽有。同时每个标本展示框大多还都布置好相应的自然环境,非常好看。第三层有个个人收藏的展品室,里面摆了一架子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青蛙蝾螈和各种蛇类乌龟都泡在一个个罐子里,初看有点吓人。博物馆里面除了我,还有一大群美国的初高中学生,貌似是来这里参观学习的。这些学生都是二十几个一组,由一个老师带队,然后由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对展品做讲解。除了这些学生,还有4、5岁的小孩子在博物馆的幼儿区,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照顾讲解。联想到上次去DC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有很多学生拿着作业在博物馆参观,不由感叹,美国的私立学校的基础教育质量确实不错。
除了博物馆后我找到公交车,从博物馆直接坐到了downtown的长途汽车站。途中遇到了看我只有整钱没有零钱,于是帮我等人找钱的好心的司机。怕我下车后找不到长途汽车站,于是亲自带我到长途汽车站的美女Debra。
之后的故事就简单了,在经过了长途汽车,地铁,校车各种交通工具转换后,我最后从学校的停车场开车回到了家。结束了这次愉快的匹兹堡之行。
Greed is never good. - Linus Torvalds
下一版本的操作系统已经制作好,但是我在后续的开发上面遇到了困难(移植bash和gcc),我正在抓紧时间解决问题。等我先把需要学习的东西看懂并把手头的问题解决了,再继续发布教程。 另外,最近买了一个das的青轴机械键盘,非常不错:)